冬日的一缕阳光洒在泮池的湖面上,美丽的风景数不胜数,有人欣赏巍峨耸立的高山,有人欣赏硕果累累的果树,作为文科生今天不欣赏风景,我们去追寻历史的足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好的课堂,不止于教室。经历是最好的学习,“走出去”才会有最美的相遇。为了让学生们近距离地接触和体验文化,感受文物与文字的魅力。2023年12月8日,在新视界数字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学院和西安工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组织下,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书画艺术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张昱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开展“访古论今,睹碑林盛世”主题活动。
大家都说了解一座城市的人文历史,最好的方式是走进博物馆,它以历史为脉络以文物、文献为载体,将城市的历史发展生动的呈现在当代人面前。中午12:10参与此次活动的学子齐聚校门口,乘坐学校校车前往碑林博物馆,金灿灿的阳光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情牵着同学们的热情,长达一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先后参观了7座文物陈列室。通过陈列的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大家切身了解到《开成石经》中《周易》《诗经》《论语》等12部经书,共计60多万字,用石114方(大小一致),了解到了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了解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感受到了唐宋时期书法家的字体,进一步加深了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赞同。
在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听取讲解、驻足观看,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参观感悟中华文字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发现了许多的文字变迁,比如古代的“光”字的写法就与现在不同,原来的“光”字上面是一个“火”,下面是一个“儿”,是一个形象的象形字,而现代的“光”字上面是一个“小”,下面是一个“兀”,它已经完全没有象形字的特点和意义。
石碑上的汉字告诉我,古人用最软的笔写出了最硬的字,顶天立地、落落大方,而现代人在电脑出现以后,动手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都使用键盘打字,写一笔好字的人也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应该成为提笔忘字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将中国文字的艺术传承下去。
博物馆展示了大量的文字与文物,记录了中国文字的历程演变,这次旅程不仅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同学们懂得中国文字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蕴含着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还展示了中华民族先祖的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字为媒,书写汉字情”。相信通过此次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活动,同学们对书法的热爱将越来越深厚。中华文化五千年,文字是她的精髓,让我们一起坚定文化自信,传播文字之美!
图文来源:赵毅/王立宽/胡忠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