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西安工商学院人文学院师生在高陵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物唤醒计划"。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参观,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
【小组与讲解员在高陵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史前文明的见证:杨官寨遗址】
博物馆的核心展区珍藏着"关中史前第一村"杨官寨遗址的瑰宝。那些历经六千年岁月洗礼的彩陶,其纹饰如同远古先民写给后世的密码诗篇。特别是那件人面祭祀陶盆,其夸张的造型与神秘的纹样,仿佛在诉说着先民对天地神灵的虔诚礼赞。
"这些陶器上的每一道纹路都是史前人类的哲学思考,"讲解员轻抚着展柜玻璃说道,"它们见证了黄河岸边最早的定居者如何用泥土与火焰,谱写中华文明的第一乐章。"同学们屏息凝视,仿佛能听见远古陶轮转动的声响,看见先民们在星光下举行祭祀的庄严场景。
【明清文脉的传承:白遇道与石墓碑 】
在历史展厅中,明清时期的文物同样熠熠生辉。白遇道作为高陵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墓志铭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反映了明清时期高陵文人的精神风貌。作为当代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我们也该学习其中的精神风貌,尽力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人民做出贡献。
【现代发展:高陵经济发展史】
在经济社会发展馆,我们通过详实的图文展板,系统回顾了高陵区近年来的发展历程。那清晰的发展脉络和一系列荣誉奖项,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高陵在产业升级、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么多年以来,高陵这座小城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做好中国故事,讲好高陵文化。
【红色热土:刘天章与高陵革命记忆】
红色文化专区陈列着革命先驱刘天章的遗物,那些泛黄的家书和锈迹斑斑的武器,每一件都是血与火铸就的历史证言。特别是一封写于1927年的家书,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革命未必成功,但信仰永不褪色"——这句话穿越近百年时光,依然灼热如初。
"这些文物需要我们用新的语言来讲述,"汶玉微同学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可以通过微电影,让刘天章的家书不仅仅像现在这样平面展示,而是‘活过来’,让观众能触摸到那段烽火岁月的情感温度。"
"我们计划用光影技术让彩陶纹饰流动起来,"殷刘煜同学展示着拍摄方案,"让杨官寨的陶器在现代展厅里'复活',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
"真正的传承是创造性转化,"吴傲雪同学感悟道,"我们要用新媒体语言重新诠释这些文化基因。"
这场文化探访揭示:文物是凝固的艺术,文化是流动的生命。当六千年的彩陶纹饰遇见AIGC技术,当泛黄家书通过声光电重生,我们终于懂得——让文物"活"起来的本质,是让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续写新的篇章。
拟稿:吴傲雪
图片来源:殷刘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