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热忱邂逅千年文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在展开。西安工商学院人文学院“石榴花开,同心筑梦”三下乡实践队走进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在彩线翻飞与布帛交织间,解码羌族非遗的文化基因,让古老羌绣在青年手中焕发新生。阳光透过窗棂洒落绣架,彩线被镀上金边,绣娘们指尖起落间,不仅是纹样的诞生,更是民族智慧的千年传承——这里,传统与现代正碰撞出震撼人心的火花。
【聆听羌绣史诗 触摸文化根脉】
推开公司大门,一幅色彩斑斓的《凤凰牡丹》羌绣作品跃入眼帘:凤凰振翅欲飞,牡丹花瓣层叠如生,每一针都凝结着羌族先民的生活智慧。实践队的非遗探索,便从王小琴老师的讲述中拉开序幕。
“羌绣的根,深扎在羌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里。”王老师轻抚绣品,揭开历史帷幕:从游牧时期加固衣物的实用针法,到成为记载迁徙历程、节庆习俗的“无字史书”,羌绣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民族史诗。她指着纹样细细解读:羊角纹是游牧民族坚韧的图腾,桃花纹寄托着农耕文明的丰收愿景,“万字纹”串联起千年吉祥寓意,而“羊角花”更凝聚着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没有文字的年代,祖辈把故事都绣在衣裳上。”那些跳跃在布帛上的图案,瞬间化作羌族文化传承的血脉,在年轻队员心中刻下深刻印记。
【探访创新基地 见证非遗焕新】
跟随王老师的脚步,实践队走进培训基地与生产车间,见证羌绣的当代“新生”。培训室里,绣娘们围坐刺绣,彩线在布面勾勒出灵动图案;墙上陈列的作品既有传统羌族服饰纹样,也有融入现代审美的文创背包、装饰画——传统图腾与几何线条碰撞,民族元素与实用设计融合,勾勒出非遗创新的清晰轨迹。
“基地年培训数百名学员,许多当地妇女靠羌绣居家就业,残障人士也借此摆脱生活困境。”在生产车间,标准化流水线与手工绣制区相映成趣:机器精准裁剪布料,绣娘们专注雕琢纹样,从设计到成品的全链条创新,让古老技艺通过“标准化生产+个性化创作”走进现代生活。队员们亲眼目睹“老技艺”焕发“新活力”的蜕变,真切感受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联结。
【指尖匠心体验 香包绣出传承】
最令人难忘的,是亲手制作羌绣香包的实践环节。王老师备好彩线、布料与艾草,从穿针引线到基础针法逐一指导。起初,队员们针线生涩,线头打结、针脚歪斜,但没人放弃——当第一片花瓣在布面成型,当艾草的清香装入绣袋,当流苏穗子缝上包口,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香包承载着初体验的欣喜诞生。
“原来每针每线都藏着匠心!”捧着亲手制作的香包,队员们感叹技艺的精妙。这次体验不仅让他们触摸到非遗传承的温度,更对坚守一线的绣娘们生出敬意——那些看似简单的纹样,实则是千锤百炼的技艺沉淀,是文化传承者用岁月织就的匠心密码。
【青春接力传承 共绣非遗未来】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读懂了羌绣的双重意义:它是羌族文化的活态传承,更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实践队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校园宣讲、文创设计等方式,让更多青年了解羌绣之美。当年轻目光聚焦非遗,当青春力量注入传承,这颗千年文化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宁强有约,绣线为媒,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青春接力,正在进行。
图文来源:“石榴花开,同心筑梦”实践队